《日子》寫的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,就是些柴米油鹽里的碎影。 是紅布褂子上磨舊的牡丹,是木工刨子落下的木屑,是老槐樹下飄了又落的花。是桂蘭踩著縫紉機的咔嗒聲,是建軍刻木頭時的沙沙響,是小石頭舉著木手槍喊出的“砰砰”聲,也是槐生趴在圖紙上畫下的第一筆線條。 這些事,稀松平常得就像你我家門口的老槐樹,春發(fā)葉,秋落葉,不聲不響,卻把根扎得很深。 可日子不就是這樣嗎?它藏在針腳里,躲在木紋中,浸在槐花餅的甜香里,也落在祖孫四代相視而笑的眉眼間。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老物件、老手藝,其實都是時光的紐扣,把昨天、今天和明天,牢牢地系在了一起。 翻開這一頁,你或許會想起自家院里的那棵樹,想起母親納鞋底的模樣,想起父親擺弄工具時的專注。畢竟,再不同的日子,骨子里都藏著一樣的暖。 就當是聽段家常吧,關(guān)于一個院子,一棵樹,一些人,和他們慢慢過下去的一輩子。